避稅和偷稅的區(qū)別兩者如何正確界定規(guī)避偷稅風險
避稅和偷稅存在多方面區(qū)別,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行為的合法性不同:
避稅:是指納稅人在不違反稅法規(guī)定的前提下,將納稅義務減至最低限度的行為,其所進行的行為是非法律所明確禁止的,包括合法行為,但不限于合法行為,可能利用了稅法的漏洞或模糊之處。
偷稅:是指納稅人故意違反稅收法規(guī),采用欺騙、隱瞞等方式逃避納稅的違法行為,如偽造、變造、隱匿、擅自銷毀賬簿或記賬憑證,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、少列收入,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等。
行為實施的時間點不同:
避稅:通常是在納稅義務產生之前實施,通過對經營、投資、理財等活動進行事先的安排和籌劃,以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。
偷稅:是在納稅義務產生以后實施,納稅人通過各種手段隱瞞或虛假申報已發(fā)生的納稅義務,以逃避繳納稅款。
法律責任不同:
避稅:一般僅調整應納稅額,并不加收滯納金,更不能進行處罰,也不可能追究刑事責任。不過,稅務機關可能會通過完善稅法、加強征管等方式來堵塞漏洞,防止避稅行為的發(fā)生。
偷稅:除追繳稅款以外,還應當加收滯納金,同時還應當進行處罰,一般為罰款,情節(jié)嚴重構成犯罪的,還要追究刑事責任。
正確界定避稅和偷稅,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:
審查行為的合法性:這是界定兩者的關鍵。查看納稅人的行為是否違反了稅法的具體規(guī)定,是否存在稅法明確禁止的行為。如果行為違反了稅法,如通過偽造賬目、虛假申報等手段少繳稅款,那就是偷稅;如果行為沒有違反稅法條文,只是利用了稅法的不完善之處來減少納稅,一般屬于避稅。
分析行為的目的和動機:偷稅的目的是故意逃避納稅義務,以達到不繳或少繳稅款的目的,通常具有明顯的違法故意和主觀惡意。而避稅的目的雖然也是減輕稅負,但一般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,通過合理的稅務籌劃來實現,不具有明顯的違法故意。
考慮行為的時間和方式:如前文所述,避稅一般是在納稅義務產生前進行規(guī)劃和安排,而偷稅是在納稅義務產生后采取欺騙、隱瞞等手段。同時,避稅通常是通過對經營、財務活動的合理調整來實現稅負減輕,而偷稅則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篡改、偽造相關納稅資料。
企業(yè)和個人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規(guī)避偷稅風險:
加強稅務知識學習和培訓:了解稅法的基本規(guī)定和要求,掌握合法的稅務籌劃方法,提高納稅意識和稅務合規(guī)水平??梢远ㄆ诮M織員工參加稅務培訓課程,邀請專業(yè)的稅務顧問進行講座和指導。
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:規(guī)范財務核算和會計憑證管理,確保賬目真實、準確、完整。嚴格按照會計準則和稅法規(guī)定進行賬務處理,不做假賬、不設賬外賬,保證納稅申報的準確性和及時性。
進行合理的稅務籌劃: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,通過合理安排經營活動、投資活動和理財活動,利用稅收優(yōu)惠政策等合法手段來降低稅負。但要注意稅務籌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,避免過度籌劃或濫用稅收優(yōu)惠政策,以免被稅務機關認定為偷稅或避稅行為。
保持與稅務機關的溝通和合作:及時了解稅收政策的變化和調整,主動向稅務機關咨詢相關稅務問題,確保企業(yè)的納稅行為符合稅法規(guī)定。在遇到稅務稽查或納稅調整時,積極配合稅務機關的工作,提供真實、準確的資料和信息,避免因不配合而導致的稅務風險。
只有明白避稅和偷稅兩者之間的區(qū)別才能正確規(guī)避偷稅風險,不明白的歡迎來咨詢。